2020-07-03

犀利:美國宣布取消香港“特殊待遇”,中國產業鏈將受到多大衝擊?

產業鏈體係被破壞,疫情只是個導火索,但這個導火索有可能演化成對全球化進程的重大打擊。

近日,美國商務部官網發布聲明稱,已取消對香港的特殊相關待遇,包括暫停出口許可證豁免,並正在進行差別待遇評估,同時調整相關科技對香港的輸出政策。這些變化意味著美國開始限製本國對香港的出口。

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美國商務部的行為頗有破壞全球產業鏈體系的意味。疫情裹挾著貿易保護主義,持續衝擊著全球產業鏈體系,產業鏈中斷的風險在積聚。

相比於全球經濟衰退是受到短期外部事件影響,產業鏈的衝擊更令人擔心,因為全球產業鏈體係被破壞更像是長期的,也更難恢復。

產業鏈體係被破壞,疫情只是個導火索,但這個導火索有可能演化成對全球化進程的重大打擊。到今天,全球化已經有600年曆史,會因為此次疫情而終結嗎?

01

全球化簡史

全球化發端於地理大發現,從15世紀至今的600年間,全球化受到各種影響和阻礙,但總體的趨勢是不斷加深的。

1.地理大發現

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以哥倫布、達·伽馬等為首的航海家開闢了多條新航路,也開創了“大航海時代”,在歷史上又稱為“地理大發現”。

大航海時代以後,殖民主義和自由貿易主義開始出現,全球化便經歷了斷斷續續地發展,到了1910年代發展到了頂峰,但隨之而來的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化進程按下暫停鍵,並在隨後出現了法西斯主義,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2.二戰後的全球化

二戰後,諸如關貿總協定等很多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大大降低,特別是1995年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明顯加速了近30年來自由貿易和全球化進程。

經過了1980年代的滯脹、局部戰爭後,全球化自1990年代開始發力,一直持續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在此期間,全球貿易規模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從不到15%上升到將近2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貿易產生直接打擊,讓各國重新開始考慮全球聯繫帶來的風險事件的連鎖反應,但這一打擊對全球化並非致命性的,貿易依然在隨後幾年保持較大規模。

微信圖片_20200703104342.png

除了商品和服務貿易,國際資本流動也是全球化的一大體現。世貿組織的核心成員國和領導者是美國,事實上美國也確實通過全球化輸出了美元和經濟霸權,獲得了大量利益,尤其是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各地利用成本低廉的生產要素就近生產和銷售,攫取了大量的利潤。

與國際貿易相似,1990年代以來全球各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日益增加,儘管受到互聯網泡沫破裂、911事件、全球金融危機等事件影響,但資本流動增加的大趨勢並未改變。

微信圖片_20200703104350.png

3.全球化與中國改革開放

近幾十年加速的全球化,正好匹配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國的經濟增長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高速增長。

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融入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通過“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戰略,持續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彼時,美國忙著和蘇聯冷戰,蘇聯解體後,又忙著輸出政治、軍事和經濟霸權,收拾南美“後院”,打了兩次海灣戰爭,到處抓本拉登,搞得“無暇東顧” ,對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態度是開放和歡迎的。

在融入自由貿易體系的過程中,中國的貿易規模持續增長,甚至在2018年達到4.62萬億美元,超過美國(4.2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這頗有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意味。應該說,中國可能是近幾十年來最得益於全球化的國家之一。

02

疫情衝擊貿易和產業鏈

疫情下,全球多地生產活動停滯,對貿易造成了直接打擊。 3月份以來,失業增加、收入減少和生產活動暫停導緻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明顯縮水。即使是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比較好的日本,也經歷了比較明顯的下滑。

微信圖片_20200703104358.png

在全球衰退和貿易收縮的情況下,雖然中國目前的內需所佔比重更大,能夠抵禦更大的外需衝擊,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在需求和產業鏈兩方面受到衝擊。更令人擔心的是,外貿收縮造成大量外貿領域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破產,以及潛在失業問題。

由於中國與全球產業鏈體系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深刻聯繫,因此對產業鏈的打擊也涉及中國非常廣泛的產業領域。在大量產業中(尤其是汽車產業和電子產業)的某些環節上,中國是其他國家的出口國,但在另外的環節上,中國又是其他國家的進口國,其中某一項環節的停滯,便有可能影響整個行業的正常生產。從歷年數據看,中國出口增長的波動與GDP增長波動高度一致。據統計,全球經濟增速下滑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速便會下滑6-8個百分點。如此大規模的出口業務收縮,不可避免地將導致大量外貿企業的業務收縮,甚至破產。

微信圖片_20200703104410.png

在此,舉個筆者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

一次,筆者乘坐滴滴,與司機師傅攀談,得知他是在附近建築工地上班的建造師,以前是利用業餘時間開滴滴,但疫情來了之後,工地停工了,他開始全職開滴滴。

他說停工不是因為國內不允許復工,而是因為國外一個關鍵器件的生產企業停工了,缺少這個器件,建設過程就必須暫停。

這顛覆了筆者對全球產業鏈融合程度的認知,因為談到國際貿易,往往不會聯想到建築業,但就連建築業在如今也已經深度綁定全球產業鏈了。

另外,加劇這種影響的還有兩個因素:

一是全球化進程中,中國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價值鏈傳導過程。中國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在2017已經達到62%。因此,全球疫情導致的各類原材料和能源的斷供,給中國產業鏈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二是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下游。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上游程度為1%,遠低於開放經濟體的4%和美國的29%(2017年)。上游產品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等進口供應鏈中斷,將對中國部分產業造成較大衝擊。

從歷年進口數據中可以發現,中國的原料、能源和初級產品的進口規模佔比呈現整體升高的趨勢,同時中國的大量出口產品都是工業製成品。可見中國的貿易領域對國外上游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斷供導致的中國工業生產“斷糧”的風險還是比較高的。

微信圖片_20200703104418.png

03

產業鏈衝擊的背後:逆全球化

產業鏈衝擊既源自於疫情等外部事件,也是近幾年來逆全球化加劇的結果。

1.疫情是導火索

在1月、2月中國生產活動因疫情停滯後,歐美經濟便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很多國家的生產活動所需的中間品和材料供應中斷,更嚴重的是最終消費品供應中斷,導致基本的居民消費受到影響。

到了3月、4月,歐美國家急需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抗疫物資,但卻突然發現,本國不僅沒有呼吸機的生產能力,就連最簡單的口罩都無法生產,最後只能依賴中國出口,不僅導致價格上漲,而且供應也無法及時保證。此時歐美國家才有所警醒:“不能將雞蛋放到中國這一個籃子裡”。

2.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近幾年來,發達國家由於社會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拉大等自身的原因,大部分普通民眾並未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更多的利益被大產業集團和跨國公司所瓜分。

多個國家的領導人為了維護民眾利益,紛紛反對自由貿易和全球產業分工,這造成了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出現逆全球化的現象。而此次全球疫情必將導致歐美各國內部矛盾更加激化,社會不穩定性加重。這也會反過來刺激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程度。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獲得了全球化的巨大利益,這些利益有可能會在未來被上述變化所消減。

04

產業鏈衝擊將有多嚴重?

一般而言,產業鏈衝擊有3種形式:製造業外遷至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回流,產業鏈本地化;西方國家對中國某些領域進口和出口的限制。

但這3種衝擊形式,要么存在不完全滿足現實條件,要么有相應的應對辦法。在長期中,中國仍然還有很大的機會和空間應對這些挑戰。

1.製造業外遷

現在看來,製造業外遷的目的地無非是印度、越南等市場。不過,這些市場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三個致命問題:一是雖然勞動力成本低廉,但勞動力規模和質量短期內無法與中國比擬,規模經濟不明顯,生產效率不高;二是基礎設施條件較差,交通、生產設備等設施較差,生產質量無法保證;三是缺少生產性服務業,無法為製造業提供優質配套服務。因此,短期內,這些國家無法有效承接大規模的製造業。

2.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回流

疫情發生後,日本計劃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撥出2435億日元來調整在中國的生產線,其中2200億日元用於幫助日企將生產線搬回國內。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也一直在號召本國的製造業企業回遷,但效果並不怎麼理想。因為這種回遷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基於外資在中國已投入規模,回遷成本是非常大的,這筆“搬家費”企業當然不願意承擔,就連政府也會感受到巨大的財政壓力;二是成本和收益評估往往不支持回遷,在巨大的回遷成本下,回遷後的當地人力、配套服務成本明顯要高出中國,生產出來的產品賣到中國,還憑空多了一筆關稅,怎麼算都不划算。

另外,對於中國而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服務業比重上升,製造業比重下降,製造業外遷帶來的總體影響也打了折扣。

3.西方國家對中國某些領域進口和出口的限制

這可能是短期內中國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此次美國商務部針對香港的行為正是屬於這一類。但是,中國具有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抵禦這種風險。

在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在聯合國公佈的500餘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約有220種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初步判斷,全球供應鏈中斷對中國工業生產的衝擊可以控制在外貿領域,蔓延影響到內部更大規模的製造業的風險仍然是可控的。

05

如何應對?

雖然從長期來看,產業鏈衝擊能夠得到有效緩解,但短期內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企業仍然要面對貿易和產業鏈動蕩的挑戰。除了政府的對沖和救助政策,中國企業在面對愈加嚴酷的內外部環境時,也可通過以下方法調整經營和發展策略,以渡過難關。

1.精簡經營業務,收縮發展戰線

面對需求的收縮和供應鏈的中斷,企業需要嚴格控制經營業務內容,加強主業的經營,同時收縮發展戰線,才能規避更多的潛在風險。若企業逆勢加大投入,實行多角化發展,則可能在多個領域面臨經營風險。比如,在某個具體市場遭遇失敗,往往引發連鎖反應,穿破企業現金流,導致主營業務受損。

精簡業務,同時也意味著“節流”,對投入的嚴格控制,消除冗雜現象,甚至涉及適當的減員和減薪,以保留更集中的精力發展主要業務,提升核心競爭力。

2.調整目標市場,迎合市場方向的轉變

在更惡劣的外部環境下,大量外貿企業面臨著出口轉內銷的挑戰。好在中國的內需市場不斷擴大,同時新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湧現,企業需要抓住這些機遇,在自身經營優勢的基礎上,找准合適的市場方向,主動迎合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大勢,例如線下轉線上、抓住互聯網和平台轉型等機遇。

3.維護現金流,堅持生存下去

中國金融資產避風港作用更加明顯,在經濟發展的“比差”邏輯下,中國經濟和資產的吸引力相較以往變得更大,外資持續流入中國,中國的經濟企穩難度是明顯小於其他國家的。一旦經濟企穩,中國仍有可能提昇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繼續保持全球消費市場規模和經濟活躍程度第一的地位,屆時中國企業也將重新擁有廣闊需求。

來源/蘇寧金融研究院(ID:SIF-2015)

作者/陶金


(文章引述泛珠三角物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