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11

海港聯盟是否涉嫌壟斷? “這是為了增加香港競爭力”

日前,九龍倉集團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在全年業績記者會上表示,香港海港聯盟有助香港增加全球的競爭力,集團早於去年已與競爭事務委員會接觸,解釋背後的動機及行業狀況,相信競委會會了解。

1月8日,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HIT)、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中遠-國際貨櫃碼頭(香港)有限公司(COSCO-HIT)及亞洲貨櫃碼頭有限公司(ACT)宣布成立“香港海港聯盟”,將通過一個操作協調小組和共同採用的碼頭操作系統,提供合共23個貨櫃船泊位,佔葵青貨櫃碼頭95%的泊位,而葵青貨櫃碼頭是香港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其中,四家碼頭營運商分別隸屬長和旗下和記港口信託持有的HIT、九倉旗下的現代貨箱碼頭,以及中資背景中遠海運旗下合營的COSCO-HIT、ACT。

但是,兩日之後,海港聯盟則遭遇反競爭調查。香港競爭事務委員會發表聲明表示,已就“香港海港聯盟”立案調查,主要針對該協議會否防礙、限製或扭曲香港市場的競爭,違反《競爭條例》下的第一行為守則。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四家碼頭運營商運營葵青碼頭95%的泊位,聯盟從競爭角度看非常不理想,他們可以提高價格,(貨)船公司亦可能因此將費用轉嫁給付貨人,直接導致付運成本增加。”

吳天海則認為,船公司早年也有就聯盟提出申請,競委會亦接納這項聯盟。被問及聯盟會否有壟斷之嫌,他指為了增加香港的競爭能力,聯盟是全球的大趨勢,亦有助減低船公司的上落貨成本,現時競委會正向不同持份者作出諮詢,而最大的持份者是他們的客戶船公司,並指集團對船公司解釋,船公司反應表示歡迎。

香港航運中心地位近年屢受挑戰。對於此次組建海港聯盟,也被認為是用於提升效益,以應對外部競爭。

據香港海運港口局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貨櫃吞吐量同比下跌5.4%,至1964.1萬TEU,創兩年來最差表現,其在全球集裝箱港口的排名勢將連跌兩級,至第七位。單月貨櫃吞吐量更是出現連續11個月下跌。

此前,和記港口信託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以下簡稱HIT)2019年全員凍薪,所謂“凍薪”,意即不漲薪水。 HIT於香港經營葵青貨櫃碼頭經營4號、6號、7號、9號(北),共12個泊位。

事實上,目前香港貨櫃碼頭確實面臨內憂外患的境地。

首先,香港碼頭處理費遠高於周邊港口。根據香港立法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17年2月,香港的泛太平洋東向航線的每個TEU的貨櫃碼頭處理費(Terminal Handling Charge,THC)每個標準貨櫃高達2140港元,而台灣、深圳、新加坡分別為1428港元、1144港元、1006港元。

其次,分散化運營不能使香港碼頭形成有效合力。目前葵青貨櫃碼頭由五大營運商共同營運。相比之下,目前國內多省市已組建港口集團,發揮港口協同效應。根據德魯裡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碼頭運營商的集中度達60.9%,較2015年增加1.1個百分點;前六大全球碼頭運營商共完成權益吞吐量2.32億TEU,約佔全球總箱量的30%,同比增長1.53%。

最後,中國內地的廣州南沙港區、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等都對香港的港口造成衝擊。泛東南亞地區亦有釜山港、高雄港等給出貨人提供選擇。

(文章引述泛珠三角物流網)